fbpx

突破成長天花板:我如何看待方法論?

處在網路時代的妳我都是數位奴隸,你以為你在學習,可能我們只是在滿足大腦對資訊的渴望,而不是在學習。

現在資訊太多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多到只要你想學,即便你沒有雄厚的資金或資源,只要你有時間,各種網路公開課、圖書館、講座,遍地都是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這句話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資訊太多、在網路時代沒有所謂的「知識份子」,只有懂高效率學習和靈活應用的人才能在生存的更好、更舒服。

很努力卻看不到效果?

學生期望成績或排名要更好、銷售員力求業績比同事更突出,為了脫穎而出大家奮力學習,花更多的時間透過各種管道進修,抱持著只要努力有一天薪水或成就會比別人更好。但你有沒有過那種經驗,有時刻覺得自己很努力了,卻對自己的成績覺得不夠突出優秀,然後再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然後再出現技不如人的感覺,不斷循環。最後,自己也會安慰自己找出各種理由,怪罪自己不夠努力、沒有毅力,或者憤世忌俗覺得他人比自身聰明、家裡環境更好。

無效的技巧與建議

成功人士的書籍或講座常會分享一些心法或技巧,當下會突然有種被啟發的感覺,但他人的經驗是否可以為你所有,這是第一個問題。以下幾種常見的文章類型妳一定相當熟悉。

  1. 如何找到好工作?
  2. 3 個方法,發掘你內心的快樂。
  3. 8種銷售技巧,業績比人好3倍。
  4. 不會帶人就等著做到死。

不同時代還會有不同的新名詞產生,例如:「社群行銷的訣竅」、「電商的成長駭客」,任何有助於提升成績的此類文章,只要是如何有效率的提升或增長某種目標都是一種方法與手段。

當往往按照說明或指示完成後,我們仍然沒有獲得相同的成功呀,是要說文章沒效還是自身不夠努力呢?這是促使我嘗試重新理解方法論的主要原因。

如何理解「方法論」?

重新理解方法論與建構一套自己的學習模式是突破成長天花板的重要關鍵之一。一直以來,我花很多時間學習,卻是那種沒有得到相對應成績的學生,如果只怪罪於自己的智商或天份不足,那就忽略了學習方法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學習方法很重要,鑽研各種奇怪的偏方,而忽略整體概括性的提升。

方法論常見包含概念(concept)、方法(method)、技巧(skill),三種狀況情況。當面對一個具體的目標時,拆解一件事情的各種因素,進而想辦法改善的思考方式,促使自己從各個環節中,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舉例:你和小明一樣都是汽車業務員,在業績上你總是不如他,你除了比他更認真外,你還有其他種思考方法。

銷售的方法論

(人)  x   (事)   =   業務員  x  銷售

先假設你和小明之間的差異性不大,不考慮外表親和力、膚色、宗教等外在因素,光銷售這件事就可以拆解成多種因素

銷售:可分成「消費者決策心理學」、「接待技巧」、「話術」,其中包含了概念、方法、技巧幾種狀況,

   業務員  x  銷售 
= 業務員 x ( 接待技巧 x  話術  x  服務速度 )

撇開業務員自身的差距時,對方一定有比你更優異的目標及結果,才會造成業績上的差異。

例如:

  1. 是不是你接觸的客人數量本身就少
  2. 電訪的次數,回訊息的速度
  3. 接待時的語氣的自我評分

重新條列出銷售這件事的X個要素,找到問題過程就是就是在解決問題,不要輕易地批判對方的好與壞,客觀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努力找出自己的優缺點。

透過分析,拆解出每個要素的重點與技巧,這才是完整提升某個能力的具體目標與做法,記住一件事「目標決定手段」

要努力的是人還是方法?

透過這種理性邏輯的思考方式,真的要是有哪部分遺漏了,也能不斷的被加強,成為真正的正向循環。而不是不斷地努力地執行某個動作,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早已熟練的,真正的問題在沒發現的地方呀

透夠方法論找出自己真正的不足之處,我相信更有效率與紀律。做事的本質都是都是容易學習的,不斷努力後您會發現,變因就是人 (human),而非學習方法(method)。人人都能掌握許許多多簡單的知識,然而在職場上競爭卻不如考試、業績競賽有個比較基準,評斷的標準的可能是社會標準、上級主管、消費大眾,這就不是方法的問題了,而在於個人的自我提升上了。

方法論,就是讓你事半功倍的方法,雖然簡單,過程卻大有學問。我自己透過這種思考方式,希望將學習方法的效率加強

下一篇:創業的方法論的運用與解析,會加入實際經驗與更多變數,理解更多的創業或求職上的難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