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是從成了父母的那一刻起,才開始學習當父母的。
為人父母是一個很奇妙的體驗,從產房接下女兒的那一刻,開始響亮哭喊聲,慢慢的開始學習走路、吃飯、開始需要給予他上下學鼓勵與陪伴。
我曾經以為父親的角色就是提款機,但其實意義遠比這個深遠得多。對我而言,父母有需要協助孩子去建立自己的價值觀,發展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單純告訴灌輸我們本來既有的價值觀、或人生經驗。
身教重於言教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別看一個人說什麼,要看他為你做什麼」
孩子也是,你的一言一行他好像在復刻自己,孩子自然而然地按照你的行為或習慣做為學習對象,而不會實際聽你說什麼。
在0-6歲階段,父母對孩子的生活或感受有非常巨大且深遠的影響,隨著孩子進入學校,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圈、新奇的生活體驗後,父母的影響才會又慢慢降低。
多數父母(尤其是在閱讀文章的你)是很辛苦且努力的父母,願意讀一遍這麼簡單但卻很難做到的主題,我觀察在台灣有非常競爭的環境,無論職場還是教育現場,整個社會都相對競爭且高壓。
也可能許多人說:「沒有呀,我都是給孩子他真的有興趣的,我都是⋯⋯」 但資訊爆炸的時代不比原始時代,現代人受到的感官刺激是非常強烈的。
人畢竟是肉做的,是動物,是很容易受到環境驅動的。
多數父母努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養育條件或吸收最新的教育觀念,但較少人卻關注教養的主角——是自己、是孩子、是整個家庭。
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就會有自己的氣質、個性、目標,認真的我們會努力吸收許多資訊,可能還來自心理學、來自學校老師建議,但父母的角色是⋯⋯
引導孩子朝特定的方向發展
提供孩子認識世界的機會
幫助孩子變成完全獨立的個體,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自主選擇的道路,並且有能力自行做好準備。
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育兒可以受到時尚和不斷變化的風格的影響,而在一些不同的階層或圈子,育兒已經變成一項競技運動,但複雜科學研究,並不阻礙我們提供兒童發展需求,無論你的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在相對安全的台灣社會,我堅定地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提供安全、支持以及最重要的——愛。
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
我相信「沒有最棒的父母,只有願意努力變優秀的父母。」而我更相信,有優秀的父母,自然就會有出色的孩子。
我說的不只是世俗上的成功優秀,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成為優秀的父母這個大哉問的時候,就是跨出很大的一步了。
有效的育兒,不僅是停留在吃飽喝足、避免危險或受傷、這樣的基礎階段。美國國家科學院明確列出了父母的四個主要責任:維護兒童的健康和安全、促進情感幸福、灌輸社交技能,協助兒童智力發展。
已經有許多研究表明,適應力較好的兒童的父母都有一些明顯的模式或特徵,普遍來說這類家長相對溫暖且敏銳地期望孩子的潛在需求。常見的說法是所謂的 4C
教養孩子的 4C 原則
- 關懷(Care):父母表達的情感
- 穩定(Care):給予孩子穩定的環境
- 選擇(Choices):允許或提供孩子發展自主性
- 結果 (consequences) 應用選擇的後果,無論是正面還是消極負面的結果
不健康的教養風格
我喜歡反著想。
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找到或變成自己理想的父母(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點完美主義)
那就想想有什麼教養方式是「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毒的!
例如:有人說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造成孩子進入社會或融入團體更困難,孩子不願意面對困難,又或者一旦受到挫折就放棄或持續低潮。
並非每種育兒方式都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存在,這可能會在他們步入成年階段時對他們造成傷害,使他們無法應對最小的挫折。
爬文海外的教養文章,常會提到兩種常見的家長過度保護或呵護的狀態,甚至有了專屬名詞: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與鏟雪車父母(Snowplow parenting)
資訊時代,隨手可得的資訊,會出現那種兩極化發展,要嘛是過度精心策劃排除一切萬難,又或者不夠積極(甚至消極的)陪伴風格。
過度策劃與安排的教養,給於足夠的關懷及照護,但無法保證孩子就是一路順遂。
忽略式的教養風格,會直接導致孩子的行為問題,孩子到這個世界的初期,是非常需要建立連結與尋求歸屬感的,過少的陪伴是許多主要親子關係、家庭生活難題的根源。
父母的兩難
寫了這麼多是我們為了系統的了解並審視自己的風格,並不是為了危言聳聽。
身為一個教養講師、內容創作者,只能提供兩個大方向,在最多關照與最少陪伴之間,讓讀者去思考多種教養風格下養育的孩子,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養育孩子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會對父母自己的生命體驗,有非常大的改變。
成長的不只孩子,父母也重新再活一次。尤其對我們來說——
「更是療傷且重生的機會」
我們都是願意成長且努力的父母,我們會充滿愛並試著努力堅定,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發展興趣並探索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失敗或難過。
但,我想這就是父母的存在意義吧!你準備好接受這趟奇妙的旅程了嗎?
社群資源與文宣
- 父母的自我照顧技巧 聯合國兒童福利基金會(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