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終極指南】電商開團經營全攻略

電商經過多年的演變,已經變得非常詳細和明確分工。這種商業模式涵蓋了多個領域,不受職業或年齡的限制。相反,它的複雜性也很高,因此本文篇幅較長,請先儲存,我也會持續努力更新符合當下需求的資訊。

因為 Randy 兩方角色都扮演過,親自開過團也找過上百團檔的合作對象,因此本文將分成兩部分:廠商找開團(上篇)和 團主找廠商(下篇)。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況,優先跳到該段落閱讀。

經營團購可以賺錢嗎?是個長久的生意嗎?

聲明:我不是說很好賺,而是說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經營團購當然可以賺錢,我付出去的分潤都好幾百萬了!從2016年開始,我每年付出了大量分潤給合作對象,也因此認識許多一起成長的自媒體朋友!甚至因此,開了一間協助自媒體投放廣告的公司。但這些年團購變得越來越競爭且多元⋯⋯

團購分類與名詞定義

有鑒於市場太破碎,許多人的名詞都誤用。導致你口中說的團購跟我說的模式差別很大!以下是我整理的三種分類。

比較實體團購(社群)網路團購(粉專或社團)品牌或平台團購
說明利用物理距離的優勢,提供取貨點或面交時段,達到以量制價的效果透過社群發起的團購活動、商品貼文電商平台、品牌自己發起的團購優惠價
媒介實體商店、Line 社群名人、KOL、特定興趣社團電商平台 Ex: 蝦皮團購 或 品牌方
優勢更容易累積或獲得信任感可以伴隨工商合作,同時獲得品牌形象跟業績平台掌握自身流量優勢
品牌掌握定價價格權利
利弊價格導向、面對群眾數量較少較小知名度不一定保證業績,更加受到外部演算法、觸及率影響通路需要抽成、官網則需要廣告才有曝光或流量

在本文中提到廠商是指提供商品的角色,不一定是品牌原廠或製造商,可能是行銷公司或是電商平台。團購主的身份可能是 Youtuber 或是網紅本人。

如何找團購?6種團購開發來源

  1. 實體店家
  2. 社群批發
  3. 海外平台
  4. 廠商邀請
  5. 自行聯繫品牌
  6. 平台或發案公司

這四種是最常見的模式,也是大宗,但其中利弊不同,簡單說,水很深。一不小心會容易做白工!

1. 實體店家

經銷商或做批發賣場

比較老派的做法就是跑一趟在地批發商(Ex: 批發賣場)、各縣市知名的成衣批發集散地(Ex: 台北火車站、台中、高雄商圈)。從這管道找到的貨源好處是能實際看到實體商品、並且直接跟廠商打好關係。

壞處:價格優勢不明顯。台灣地狹人稠,除非是相對偏鄉的地區,否則這種資訊不對稱的商機太小。

2. 海外平台

海外商品是相對好做的區塊,不外乎語言障礙、商品選項多、數以十萬計的商品,挑都挑不完。

團購第一賺服務、第二賺資訊落差、第三才是拚優惠。

「資訊不對等的利潤才好賺」!

有些客人會因為方便,而讓團購主收取手續費及額外利潤。海外商品不但有跨文化優勢,願意花高單價買海外商品的客人,其消費能力較強,不會跟整天為了幾元、幾十元跟你煩。

團購跟海外代購的差異是?

原理是一樣的,市場上已有許多物流商都有轉寄倉服務,因此代購業者也非常覬覦團購。團購主應該加強自身在社群影響力及選品差異化,才能長期保有核心競爭力。

延伸閱讀《零售、代購、經銷商和代理商有何不同?利潤優勢完整分析

透過社群批發

食品、零食、飲料、童裝、生活用品等都有相應的社群可以進行洽談。

Facebook 社團 & Line 社群有大量的批發資源

廠商邀請

當您有足夠的粉絲數量社群的圖文影片品質不錯,會有廠商青睞主動洽詢向您提出合作。

廠商主動洽詢的合作感覺比較好,比我們獨立陌生開發好得多。 雖然有些合作邀約的價格或品質也不好,仍然需要經驗判斷或自行把關。特別是跟新手團購經營時,跟中、小型廠商合作時有些眉角要特別注意

如果你的業務口條能力好,我建議自行開發廠商,反之,也可以跟所謂的經紀公司合作。

透過平台或發案公司經營團購

初期跟知名平台配合的確容易找到合作案件或開團合作,但得經過層層關卡與溝通。許多知名平台會要求簽約、綁定條件,才能長期配合;發案公司則是看產業需求。

我比較不推薦傳統的「靠行」行為。

許多公司的行銷預算不高,真正很大的案子,經紀公司不見得會找你,很小的案子收益又有限。我比較傾向累積作品跟自行開發廠商。

延伸閱讀:創作者跟品牌主都可以參考的網紅平台比較

自行聯繫品牌

如果前兩種都表現不佳,為何沒有試過主動廠商嗎呢?

我的 米香品牌 就有很多人會主動私訊說「能讓他開團嗎?」

開團的成本其實很低,廠商其實蠻高意願嘗試的。

經營團購的方針與注意事項

累積足夠多的群眾

無論是 Line 社群、還是線下取貨,優先任務是累積足夠多的人數。但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社群的屬性及經營的方法做統整配合。

把關商品品質&爭取優惠

當有人足夠多的人,聯繫想購買產品的供應商,詳細溝通合適的折扣價格。團主第一基本公式,去市場詢價,畢竟如果 MOMO 或 店面就買得到、甚至更便宜?為何群組內的團友,還要在這個管道購買?

製作圖文與發佈訊息

最快的方式是,跟原廠貨源、品牌方索取可使用的照片素材。比較有誠意的是自己入境、比較有誠意的是自己入鏡、重新編排拍攝。端看商品的價值高低。食品、消耗品類,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的商品,自然不需要編修。

有些如 3C、票券、稍微需要圖片美化及文字介紹。

誰可以適合經營團購

  • 家庭主婦
  • 自由業工作者
  • 自媒體、網路從業人員
  • 公司或辦公室熱心職員
  • 實體店家
  • 品牌經營者
  • 代購業者

不是開個粉專就能做團購!也不是粉專人數多就做團購就一定成功

團購,本身是一項簡單,但是繁鎖且需要市場敏銳度極、溝通技巧的工作。但先天的特性也很難變成一個「獨立的事業」。這點可以參考團購的特性與歷史。

經營團購的模式有哪些

  • 轉單分潤
  • 實體取貨

線上轉單 跟 實體取貨各有優勢。

經營團購的人,來自各行各業,背景條件不同,所以也發展出非常多元的樣貌;身邊有許多例子是,品牌老闆兼著團購,靠著商業人脈;也有常飛國外的代購業者、順便兼做團購

當然也有媒體業出身的公關記者,因為強大的選品技巧,白天上班,晚上副業經營著成為了好幾個滿滿5000人的Line社群!

經營店面或在公司上班的自然就有實體容易取貨、而純線上經營的通常傾向做「網路轉單」

怎麼賺錢?團購的分潤怎麼談?

一般而言團購的分潤會落在 10%~25% 之間。如果低於10%,我更傾向當成聯盟行銷

團購主的獲利三大因素:「分潤」、「客單價」、「回購率」

注意到了嗎?許多人在意的分潤只是其中一個因素!會影響前面三個因素的原因,主要就是產業別、品項差異,每個團購主擅長的領域不同。

我認為最好入門的品類是「食品飲料」、「親子母嬰」、「時尚品類」、「保養美妝」,市場大、品項更新快速,這類的品項粉絲容易會有新鮮感、甚至回購率高,可以開所謂的補貨團

相較於3C家電、旅遊票券、家具家飾、戶外用品、服務課程,這些來的容易。但相反的,這些領域因為夠專門,反而容易接到「業配收入」,適合社群經營者。

經營團購跟經營社群的差別是?

雖然兩者緊密相連,但前者以購物為導向,就是買、買、買!後者則是以話題陪伴、相同興趣等隱性需求。

迷思:只貼團購文文章觸及率會下降?

那不貼團購文,觸及率就會變好嗎?

有陣子我做團購做得很膩,業績起伏很大導致心煩。團主也反應說,是不是大家都疲乏了。是有可能,

但自從我開了廣告公司,接觸更多創作者後才發現,有些粉專屬於購物台般的存在,對讀者而言,不買就是滑過去,成本極低。

我認為從2020之後的未來十年,甚至更久的未來,自媒體或靠網路賺錢,會是一個長期的微趨勢,但自媒體接業配、開團購卻不是人人都能成功複製的顯學。

換句話說,不管是經營品牌、求職轉職、通通都離不該「如何獲取流量?」這個大哉問。流量就是金錢。

而自媒體做得好,團購自然不會太差;反之,你不一定要非常有名,才能經營團購。商業模式上的本質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定數量的顧客基礎,非常重要。

需要FB粉絲專頁 + IG 嗎?

我認為是需要的。

雖然剛起步的人,可以慢慢增加經營的範疇,但到最後幾乎都是需要的。現在的流量與注意力這麼貴,我建議透過固定的自媒體平台,而且是要能投放廣告的!

商業模式解析:直銷、團購、聯盟行銷的差異

直銷體系的團購

台灣直銷體系很強大,當然不會放過這塊大餅。

這兩年許多像是美X、安麗,主打民生消費品、高額回饋邊買邊儲蓄的商業模式,吸引學生打工族、家庭主婦加入聯盟。是我不推薦的模式。

原因一,直銷詬病點是重視「拉人頭」賺會費,而不是銷售體系。斜槓時代想增加收入沒有錯,但是這種一個拉一個的傳銷模式,真的是長久、你想經營的嗎?原因二,宣稱大量集團大量採購、會員消費力驚人,有價格優勢。但實際上,直銷商品就是一個獨立管道,跟大眾市場(全聯、家樂福、MOMO),天生有很大的區別,消費者能見度不高。

加盟直銷、加盟團購體系是不一樣,也不需要的。團購是有機會小而美,並且同時發展網路事業。

團購跟聯盟行銷一樣嗎?

對我來說本質一樣,都是推薦商品從中獲取利潤。但是銷售量、經營的方式不同。簡單說:

團購主要在經營客群、聯盟行銷主要經營內容。只是大概的說法,聯盟行銷的操作也能做的很深入,我自己也小試一陣子。但聯盟行銷爆發力實在不如團購

團購、直銷等其他的差異

團購要一次面對更多人,集客的能力更重要,講求團主要有號招力。直銷,通常帶有推銷意味,易讓人反感,團購有機會經營的比較「有人情味」。反正不買你就滑過去吧。

經營團購的3個心態

開始了就不要輕易放棄

先想清楚你準備投入大量的時間嗎?經營團購生意,除了許多網路經營技巧外,如同其他經營事業,都需要有決心,並且長期抗戰。秉持著「網路是可以賺錢的」、「網路是平凡人最佳的槓桿工具」

團購是一門專業

團購跟如同所有網路產業一樣,都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性,從選品到售後,中間的流程繁瑣且長。試著標準化與公式化,很快的你就會熟練整個流程。

不要被流量或業績綁架

破碎化的零售環境,本來就是有高有低,團購注重跟人的連結(不然就是直銷)

先講求服務、在追求業績,持續開發商品,累積信任度,而不是因為大家不買,而就轉換跑道。

業配&團購常見問題:廠商說「業績很爛」怎麼辦?


以下內容為草稿,仍在編輯中。請斟酌閱讀!

下篇:品牌主跟廠商開發團購的攻略

團購找到想要買特定商品、服務的人,直接或間接地跟廠商議價。許多廠商、賣家會秉持著,賣多賺多的心態,來提供優惠。同時這也是一種極其有效「促銷手段」,可能會對獲利造成影響,但卻是所有想要打開市場的廠商,實在趨之若鶩。

團購(Group buying)網,起源非常早,中外都有很知名的案例。

美國市場 Groupon、台灣市場有 Gomaji、中國有美團。

團購網的商業模式,是透過一次性的大量銷售達成消費者與店家雙贏的目標。但這種只以優惠的商業模式,先天性劣勢在,用低價的吸引來的客人,忠誠較低。

由自媒體或小公司經營的團購,本質上就有所不同。實體店家(方便取貨)、網紅團購(引發話題),這些都是傳統團購網比較無法做到的。

團購生意先天的限制,適合個體小而美經營,而不適合用平台擴展。

Randy 個人對台灣市場的觀察

什麼樣的廠商適合團購?

每個行業的出發點不同,經營團購的型態也會有差異。以下是我看到比較適合的業態:

  • 品牌業者
  • 代理商、貿易商
  • 特定平台或團體

主要的考量來自利潤結構,特別是低毛利的經銷商就不太適合。推薦文章《代理跟經銷差異?》,團購主就像業務,提供商品的廠商必須分潤給團購主,偏偏經銷商賺的是服務的工錢,很難在剝一層皮給團購。

操作心得:業配、團購、口碑一樣嗎?

三者是不一樣的事情,許多廠商都喜歡混為一談:「反正就是幫我發文,然後附上一個團購連結」

如果是成熟的品牌、熱銷的商品,給一點優惠的確就很好操作,就是大量的操作。但是多數產品是需要「行銷」的。我談的不是品牌行銷,而是找到合適的自媒體與合適的顧客。

廠商團購心法:先業配、後團購

有一定預算的業主,優先工作是找到合適的意見領袖,甚至考慮明星代言。現在是社群與口碑為王的年代,這種「蹲馬步」的基礎工作一定要先做!

Facebook, Youtuber, Podcast 什麼的媒體最適合我?這就是專業的代理商在做的事情,搞清楚市場與顧客需求本身就不容易,多觀察之前潛在合作對象,之前的業配反應與留言數,互動率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

個人在尋找合作對象時,傾向找配合度高的自媒體工作者,他們通常正處於 trial and error 的狀態,因為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有時會有意外的驚喜表現

廠商團購心法:團購、口碑一起操作

團購跟口碑是有機會一起操作的,達到業績跟名聲雙贏!

Randy 自己就是利用臉書紅利很好的時候,我就是簡單粗暴安排「每週一個粉專團購」,幾乎不用想任何的促銷活動,輕鬆達到業績目標!

現在當然難度高很多,靠著團購+廣告撈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但我也因此累積大量的「親子」「生活」「母嬰」品類的 KOL 名單、合作經驗。

延伸閱讀:網紅媒合平台,如何選擇合適的網紅?

大量開團的利弊分析

在我過往的經驗中,只要對方願意寫文、開團,幾乎是來者不拒,即使對方粉專只有幾百人,靠著我優異的廣告操作,也能創造不錯的業績。

這種例行開團,可以間接的營造「網路聲量」,營造商品熱賣的感覺。帶來的壞處是需要極大溝通成本、並且必須對價格有嚴謹的控制能力。

通路經營 v.s 團購經營

很難兼顧,零售變得很破碎混亂,通路的窗口也會不斷跟廠商協調價格,Ex: 618、雙11、雙12

有好的行銷策略與定價結構,是要操作團購的第一步。否則兩邊都不討好。

團購上半篇,大篇幅的說明,我會請跟我合作的 KOL 說明,不要只用價格來吸引粉絲。真正高價值的社群,不是為了優惠,而是為了自己的潛在需求。但要開團就是要討好該社群,願意做到多大的讓利,就是業主自己取捨。但不失以下幾個範疇或技巧

  • 不同規格或包裝,團購組合(20入)跟通路加碼款(40入+2)
  • 不同方案或組合,團購都是買 5 送 1,平台都是兩件 8 折。

目的是,別讓團購的粉絲直接跟 KOL 反應,導致雙方合作的不愉快。團購主本來就有義務對商品品質、價格為粉絲做把關,這是一個重要的信任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自然無法延續團購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