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創業自省:創業一年來犯過的錯誤及心得

1. 設立公司的時機點與低估的薪資成本

2016 年 5 月筆者的團隊,完成了群眾募資的出貨,7 月參加政府 U-start 創業競賽,8月中得知獲得第一筆創業基金 35 萬元,順應時勢,在 9 月完成了註冊。當時只是為了爭取該計畫第二階段的獎金(最高100萬),依照計畫辦法是需要註冊登記的,所以不做他想就直接設立了。

但其實對於創業構想、市場、顧客在哪裡,其實心底不是那麼的清楚!而過早設立公司,其實會影響創業者的判斷,應該先利用創業基金去測試該市場的反應及暸解程度,避免出現「為了比賽而創業、甚至為了創業而創業」的現象。

很難說設立公司的時間點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決策,但我會說如果多兩個月摸索,或許我會換一個創業題目來做。

思考設立公司的必要性

實際上呢,筆者公司是零售食品業,因為與實體通路合作上架需要開發票,沒有公司登記是無法合作洽談,當然透過網路銷售則是另外一個選擇,甚至是更好的選擇,也是我所說的測試市場,如果你的產品特質出眾、服務獨到,在這個時代,有太多創業測試的方法了。

而設立公司後,固定費用自然會增加,光是水電、記帳費用就是一筆開銷,如果是為了創業而創業的你,容易走向負面情緒的循環,而對於市場的不了解,這些費用都可以說是不必要的,容易加速團隊的死亡。

當然凡事一體兩面,第一筆補助其實會一下就花完,創業初期漸漸的,都會對於資金會有不同的見解與感觸。而天天看著錢在燒的你,迫使我們將尋找顧客最為第一要務,而不是設計出最棒的產品。

意外符合精實創業 MVP 的要點-快!特別如果你是零售業,找到顧客及市場是你的第一步,你愈早找到第一筆訂單、第十筆訂單,這樣的成就感、焦慮感迫使我們不斷前進。不要妄想第一次就做出完美的產品,而是盡快上市,好好的去做後續的使用者調查、行銷策略發想。

2. 學習工具採用土法煉鋼

Google 存在的年代,人人都可以 30 分鐘變成一個假專家。

自認學習速度快的我,透過 Google 搜尋,找到一堆文章、學習資料,快速的對 Facebook 廣告,數位行銷有基本的暸解。而這種無知讓我迷失在知識的汪洋中,尤其是當前網路上的文章都是相當的破碎,每幾個月就有新的名詞出來,你以為自己已經進入電商領域,實際上有多少從業者早已在此耕耘多年!

知識與經驗是要有代價的!

如果你能確定你的方向,明缺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技能,在無能力外聘的情況下,以網路零售、品牌建立為例,網路廣告工具的操作幾乎是每個團隊的基本功了。請去花錢上課吧,透過面對面的互動比起爬文、實驗,最後落得灰頭土臉的挫敗,比起金錢花費,自我學習的時間成本高昂代價,也是我非常深刻的體會。

P.s 找廣告公司也是一個選項,但是請慎選代理商XD

避免埋頭苦幹:找顧問談談吧

創業路途漫長會遇到許多困難,剛開始的我們必定熱情滿滿,總是拼命地嘗試各種方法去獲得曝光、訂單,學習新的技術、參加講座、市集活動、拉人團購、創業聚會、尋求商業投資、參加政府競賽⋯⋯用盡了各種方法,期望的就是一筆金額小小的訂單;或者,至少公司能有所成長。

「全世界最棒的運動員都有教練了,為何你覺得你不需要?」

找位「有用的」人談談吧,這句話的出處我也忘了是在哪邊看到的,但卻覺得很受用,等我知道的時候,剛好也才參加了一個私密性的聚會,開始了固定性的週期討論。

3. 過度迷信單一工具或神話

不知何時開始 大數據、社群行銷、電子商務、數據化經營、最近的O2O 、全通路零售,許多目眩神迷的技術名詞不斷的受到媒體的炒作。

創業之初的我,第一次接觸到數位行銷的相關工具的時候,彷彿是發現了新世界,拼命地開始學習這類的技能,從最簡單的 FB ads、Adwords、到有涉獵,也因為操之過急,多繳了許多學費、做了錯誤的決策。

任何工具都只是輔助工具

任何單一工具的使用都是輔助事業的成長,過去的網路極其成功的案例中,漸漸地只會愈來愈少,從網路出發的我們  (群眾募資) 愈來愈暸解到,網路只是一個測試工具,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發展方向。

換句話說,現在的我對於網路廣告(Facebook ads),有更深的暸解度後,更發現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了,後續的物流、能不能有源源不絕熱賣的新品、人事管理、品牌建立,要學的學問太多了。不要期望成為單一領域的高手後,千萬別天真認為創業就會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創業只會愈來愈深,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不斷的學習,路還長呢

Randy 自認自己創業的非常早,回想自己的看過聽過的創業故事,創業真的不是一蹴可幾的呀,蹲好馬步打好基本功才是長久之計。

漸漸的我暸解到創業有分等級的,像是棒球的大聯盟制度一樣,球員多數是從1A 開始打起,可能打到3A,就需要花上20年了,從各種技術的學習、知識經驗的累積,對最後是考驗球員對比賽的理解與心理素質。

另外創業者也要思考的更深,不斷問自己為何創業?客人為何需要你的產品或服務?事業要成長到什麼領域?這些問題則深深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了。

 

 

2 Comments

Leave a Reply to Randy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