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老闆應該親力親為?專業分工還是一人多職?

不得不說新竹地區的咖啡廳,競爭相當激烈,百家爭鳴各有特色。一個天氣不錯的下午,陪太太產檢完,到一位熟識朋友任職咖啡廳用筆電工作⋯⋯

大公司人員的創業思維

這是一家品質跟水準都很不錯的咖啡廳,無論是裝潢外觀到咖啡甜點,都相當有水準。透過咖啡師朋友得知,老闆是台積電的員工集資開的,別說人家科技業工程宅宅,不懂咖啡。

專業度是一點也不馬虎呢。

老闆會主動跟客人攀談聊天,對於咖啡的種類、香氣、韻味都如數家珍。而且蛋糕甜點也非常競豔,一問之下,老闆非常有想法,咖啡豆的烘焙、甜點都是委託外面專業工作室製作的

烘焙師,專門烘焙豆子。

咖啡師,專門手沖咖啡。

甜點師,專門製作蛋糕。

聽起理所當然。

過度分工的閒置人員

在平日不多人的午後,卻看到了有兩位咖啡師,有嚴重人員閒置的狀況

又猜想著空間有限吧,咖啡廳搭配不成比例少的桌椅,

懂咖啡的老闆,低頭用著筆電處理行銷相關的事情。

閒置的人員跟定義不明的咖啡廳,我武斷地跟太太說,這位咖啡師朋友在不久的未來一定會失業,老闆再有錢、平日稀少的客流量一定很難損益兩平。

咖啡店要嘛走拼客單價、拼出杯量,舉凡:路易莎、CAMA咖啡、商業大樓底下常見的那種都是。

不看好這種,網美咖啡廳卻又品項薄弱,把咖啡成本極高、卻又只單賣咖啡的店。精品咖啡不是行不通,而是光靠手沖咖啡,除非是人流極大的商圈,不然很難維持。

工作室咖啡廳,包辦從選豆、烘豆、手沖、義式咖啡;甚至有的還開課程。

再看看星巴克的出杯數量、速度、品質、店家位置,是不是交集出來一個理想最佳解呢?

創業往往是在賺工錢

創業多年來,一個體悟就是我以為自己在創業,但其實只是在「賺工錢」。

夠規模化的生意才有專業分工的必要。

常見到大公司訓練出來的人,過度講究專業,出來當老闆卻不能親力親為。

只有夠大的生意,才有讓你運籌帷幄的感覺。要不然過度的專業分工,往往利潤都被別人賺走了。

而大的生意,往往不會是精品咖啡店,這種難以規模化的模式;大的生意,往往投入的資本、創業者的背景財力都是不一樣的。

不必每項都要100分

精品咖啡,要賺的就是整段一條龍的「職人財」,要嘛整段做起來、要嘛拼出杯量。

我認同「咖啡店老闆說,烘豆要交給專業。」那作為網美店,只做單品咖啡、少量蛋糕,真的能撐起一間店嗎?

愛喝好咖啡,跟經營咖啡廳是不一樣的。平價咖啡跟特色咖啡路線區隔應該迥異才對。

補充一下自己最愛的連鎖咖啡廳,CAMA,就是小小坪數,包辦了煮咖啡、烘豆、外帶、內用等多元模式、方能打出一片天的。

也就我說的,創業往往都是在賺工錢,很難讓你有當老闆、什麼都找專業的來。


關於 Cama – 轉自商業周刊報導

成立:2004年
董事長:何炳霖
2019年營收:近7億元
地位:全台規模最大新鮮現烘連鎖咖啡品牌

結果,開幕到現在近半年,幾乎天天客滿,他摸不著頭緒:「每天哪來這麼多人?」

Cama首家旗艦店「豆留森林」位於仰德大道麥當勞旁,與中環集團的比夢園區,及錸德集團旗下草山小鎮,相距不到300公尺,可說是這個新興文創園區的生力軍。

不一樣的是,中環與錸德租的是美軍宿舍群舊址,為早期美國社區風格,而豆留森林租下的歷史建物,前身是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分所長宿舍,為典型的日式建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