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經驗中遇到的外包合作夥伴,這些人都能是未來的創業養分,或是連結。
入職場頭一年,那時的公司網站需要改版,原先接案的工程師烙賽,做不出合適的網站,又另找一組剛創業的三人團隊,用了極低的價格承接了前東家的案子。
多年後的今天,有機會跟這位老闆吃飯,不一樣的是,他的團隊已成長到30人的規模,承接的都是百萬甚至千萬的案子,讓我有些反思。
「相同與相異的地方?」
付出很多、收穫很少,道出許多創業的朋友都能理解的痛,創業就是在實現理想的同時,希望能活得金錢上的回報。經營相同時間長度,怎麼我們的成績落差這麼大呢?
產業不同是其中原因,零售和接案不同、電子業跟食品業也很不同,有些產業爆發快、抓到要領與時機一兩年就翻好幾個等級(衰敗可能也快)。
我也曾試著要轉型,那時想著做案子的利潤是實拿,零售會被很多環節吃掉利潤,若以小組織來看,接案公司是有利的。但創業的起點皆不相同,idea不同、夥伴的調性也不一樣,機緣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不是市場時機好就夠,要面面俱到。
也得不說屏除聰明與努力程度,這位老闆朋友一定是相當有生意頭腦的,產業有大有小,但是預算多的產業競爭度也大,否則身邊許多在接案的朋友,怎麼就沒看到一樣的成長速度?
「老闆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老闆思維是要用錢去賺錢,把時間花在刀口上,不用什麼都動手做。』
他告訴我每當拿到大案子時,就被逼著擴張團隊,又因為尊重專業,挖角很多專業人才,每次擴編壓力都很大。其實我很難感同深受他的壓力,因為產業不同,到底如何用錢去做生意呢?擴張市場呢?
新品牌要佔據市場,拿大把的預算去找外部團隊、顧問,風險之高真不是一句「尊重專業」可以帶過的。不說別的,現在你閱讀的這網站就幾萬元跑不掉,凡事找專業,難啊。
可是,愈是省錢自己來,耗費在雜務的時間愈多,精神也能用在更有產值的地方,這種矛盾需要的點些「智慧天賦」
產業、模式決定成長軌跡與方法,我也真想花錢請人替我解決難題,前提是公司能在既有的模式下,賺到錢!
自評註記
除了工具文、學習筆記,我也逼自己也撥時間寫心得日記,努力符合網站的名稱。這類的文章好像流水帳、但經營公司久了,嗡感覺有時卡住的不是行銷或技術難題,而是道行深淺的問題,回憶跟其他老闆的交流,希望有點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