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這是第一次Randy曬自己的成績單,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勇氣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但寫部落格到一個段落,想說好吧,歸納回顧一下成績,所以寫了這篇心路歷程。
作為一位創業者,負責操作臉書廣告這幾年,從完全不懂到大部分問題都能應對。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困難,尤其是第一年的挫折感非常強烈。沒有廣告背景,也非相關科系畢業,一開始連基本的廣告原理和 UTM 等概念都不懂,全靠不斷爬文、實作、再爬文。一路走來,付出了不少廣告費,真的是一筆「學費」啊⋯⋯。
Facebook的此時,彼時
2016 年,那時臉書廣告正值巔峰,很多人在社團曬出亮眼的成績單。初期對於這些驚人數據感到震撼,甚至一度萌生放棄創業、轉去廣告代理商工作的念頭(現在看這想法有些幼稚)。
當時認為,有機會花客戶的錢,觀察市場、分析數據是一件很棒的事。然而,隨著後來幫朋友代操,才體會到廣告只是整體行銷的一環,並不像想像中那麼輕鬆。
學 Facebook 廣告可以速成嗎?
關鍵在於你會問問題嗎?
你是否困惑於廣告如何設定?或者在學習如何透過廣告帶來訂單?
當初幫助我最多的是一位朋友的朋友,輾轉得知他有相關經驗(那時候有經驗又願意教的人真的很少,外面學費又超貴⋯⋯。)
這位好心的朋友,在咖啡廳花4小時跟我解釋原理、介紹了工具,現在的我認為學廣告可以速成的,但是經驗是很難累積,尤其是從不會賣到會賣的這個過程。而快速學習的方式就是看大量的文章、做大量的情境假設。
現在網路上廣告教學資源非常多,我事先整理了許多問題,但不是一些怎麼花預算、名詞解釋、什麼是ROAS?
我很直接地要他分享廣告的流程、設計的邏輯、不同媒體的特性,在針對自己實際商品問題做討論。
後來帶新人的時候,我發現學廣告緩慢的人通常都不會問問題!問的問題非常片面,若抓不到重點,加上商品單價高或者產品複雜話,投遞廣告時挫折感就會非常重!
如何挑選合適的學習資源
行銷講師跟開課機構非常多,基本上大同小異,但你需要的是一個有品牌行銷經驗的講師(要不然看官方手冊就好),不只是顧問而是有實戰經驗,例如電商代營運出身的講師。
職業講師不是不好,而是實務經驗或電商觀念不夠全面,觀念學習方面落後,而我在這篇文章列出了許多我自學追蹤的講師。
其中以小黑與貝克菜的這兩位講師,影響我最深遠。小黑有電商結構學以及FB廣告自學攻略,內容屬於實戰並且廣度深度兼具,只是面向的方向不同,而且課程費用非常地實惠。
電商結構學適合有一定行銷基礎的人,把握電商營運的細節。FB廣告自學攻略適合比較入門的投手、行銷企劃人員,學習廣告系統的邏輯。
數位行銷領域的範疇
不管是數位技術,還是品牌經營層面,行銷人的腦海中不能只有廣告設定,更多時候你不能只知道設定的方向,但許多人在掌握受眾、流程、競價、漏斗行銷、轉換目標等概念時,腦袋就打結了,更別提要結合品牌策略或是優化經營路線。
強烈推薦的有大量實務操作機會,如果沒有實際在賣商品、推廣服務,就算很懂廣告設定,很難成為一個稱職的行銷人員。
數位行銷龐雜精深,懂了FB,那麼還有社群、素材製作、口碑行銷、SEO、GA,一堆讓人永遠學不完的第三方工具
我不是傳統的創意行銷人,而是在理解數位工具的基礎下去找商機,以下我有三點建議:
站內、站外指標
站內指標我會特別觀察「跳出率」、「加入購物車比率」、「客單價」;站外指標我會特別觀察「點擊率」、「轉換成本」。
網站內(或APP),一定要把Landing page做到好(跳出率),吃的就是看起來讓人口水直流、用的照片看起來機能超強,不買可惜。
看了不加入購物車、不多逛幾頁,讓人不生火的網站,在受眾選擇中一直茫然,是沒用的。
站內指的是網站,站外指的是廣告,當廣告點擊率提高了、站內跳出率低的時候,客單價就是你該發展的目標了,指標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指標的選擇當然有我自己理由,你可以替換成自己的,而在茫茫數據中,你關注的是什麼呢?這沒有標準答案,建議你先抓幾個你在意的,邊投放邊思考,修正行銷方向。
忘記設定這回事
很多時候是產品太爛、要不就是商品定位錯誤跟廣告設定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惜我不能直接這樣跟客戶說)。
我有段時間一直在做AB測試、受眾、素材測試,做到很乏味沒意思,這就是投放新手最容易犯的毛病,測試很重要,但不是神。
「不開Facebook就不會賣東西了?」
也是當前很多電商的毛病,所有人都依賴很深,卻沒有想過商品到底怎麼賣。網路工具只是驗證速度較快(花錢),但也要客戶真實存在,才有辦法行得通。
再舉個例子吧,如果今天考題變成你要找哪一類型的網紅、跟哪個品牌異業合作效果最佳?如果跟這個人跟品牌行得通,那相呼應的廣告設定也就行得通,
我公司強的不只是廣告設定比別人好,更多時候是用直覺在投廣告的,如果直覺猜對、商品跟客戶都吻合,砸廣告自然有訂單。
堅持學習與投遞紀律
最早我自己投的,ROAS不到1也在做,那時候還是好做的2016年。只能不斷開發新產品跟調整賣法,也謝謝創業夥伴的信任。
所以,一個給還在學習的人、正在摸索的公司建議,盡可能固定一筆支出,特別是在小預算的市場測試時期。
不要上個月投八萬,結果沒幾張單,覺得好心痛這個月只投八千,一定要有大局思維,建議是連續、長期的投遞。
例如一年的創業打算,願意投入行銷預算20萬,那就將此預算分配給12個月,根據實際經營狀況微調。
行銷人可以用KPI、老闆可用財務作回推估預算,不要管大家說現在臉書很難投,要不斷問思考為什麼要買臉書廣告?不斷的作行銷假設!再用廣告或是行銷活動做驗證,看到數據後再提修正假設,而不是現在聽人說哪個工具或渠道好就用哪個。
創業思維就是不斷的試錯,決心要做線上,就把這個系統學好。行銷的預算永遠無底洞,根本不夠你到處嘗試,這時就不只是廣告問題,邊思考邊行動去增加自己存活的經驗。
2019年1月,這月臉書帶來的訂單,是去年整年度的1/3,除了產業週期外,也因為工具跟行銷的良好的整合有關。
結論
現在廣告系統都設計的更加簡單,這幾年Google, Facebook工具變得更加依賴大數據、人工智慧,行銷人不該被賣工具、賣錘子的人口中的專業術語弄混淆了,而是該問自己要拿槌子做什麼?
如果你是創業者,要懂一些基本原理外,重點在於利用工具找到商機;如果你是求職者,在理解工具與趨勢的基礎下,套用到你熱愛的產業。
無論你是否自己操作,當你能掌握趨勢與累積足夠的經驗時,即便是現在臉書紅利逝去的現在,你將還能保有成長的可能性。
最後,我覺得做廣告沒那麼難了,管理跟經營比較頭痛,一個促銷特賣,銷售就能做上去了,但是供應、客服要是GG,也是一樣烙賽。
我的成績不是多顯赫,但回想起兩年前我看其它大神分享:「靠!怎麼可能有這種CPA,騙肖耶!」
現在我也做到了,才發現追求這個真的很沒有意思。
因為目前公司一樣維持小規模,要擴大業績可能會遇到天花板,產品與跟行銷規劃又是另外的新課題了。
廣告不難,只要問對問題,行銷不難,經營事業才是大困難。
結論
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在自學 Facebook 廣告路上的成長心路歷程,從初期的困惑與挫折,到漸漸掌握廣告操作的要領,並逐步累積了一些成果。一路走來,發現「問對問題」是加速學習的關鍵;廣告設置和行銷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決定成敗的往往是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透過這次分享,希望能提醒更多行銷新人,成功並非依賴工具本身,而在於能否將工具與商業策略結合,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持續學習、精進。最終,廣告只是通往成功的一環,經營與管理才是長期發展的核心挑戰。
補充資料與名詞解釋
- 廣告優化師:俗稱廣告投手。
- 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AD Spending),是廣告上每投入一元所獲得的營收占比,ROAS=5,代表著5000元的營收,廣告費只需要1000元。
- CPA:每次完成行動的成本(Cost Per Action),一般而言,在我公司指的都是購買,一張訂單的成本。CPA=200,表示說,每張訂單成本需要200元。
- FB廣告教學資源:新鮮人自學、行銷菜鳥必看 |我的Medium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