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決定把經營多年的電商品牌賣掉後,轉為一人公司、自由工作者後,耕耘進兩年的自媒體,一直抓不準個人品牌獲利的商業模式,因此這篇分析是用來解釋,我怎麼看自媒體創業這件事。
自媒體創業還是產業數位化?
我不認為有所謂的「自媒體創業」。
一直以來,都只有傳統行業數位化、網路化、個人化,中間還包含了許多工具升級、策略調整。
若真有什麼自媒體創業,就是線上開課與代操公司,其他都不算自媒體創業,而線上開課是我目前看到最好的自媒體創業之一,而代操公司不管是FB還是短影音,都是紅利期的產物。
對於線上教育或者網紅的成功經驗,我一律當成倖存者偏差,當然多數成功的創業,都是一種偏差,但偏偏自媒體的經歷與模式最難複製。
嘿!別誤會,我不是說成為創作者或者個人品牌是假議題,而是應該借重傳統的產業與職業,透過網路來放大,而非憑空創造一個「自媒體大師」、「流量大神」的稱號。
順帶一提,新科技如區塊鏈是另一個領域,這方面我不熟,不多做評論。新科技總是消滅了許多工作,但也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例如:平面雜誌的商業模式在社群時代沒有生存空間,但雜誌編輯的專長與取材能力,在經營自媒體時有極大的優勢。
幾乎你所有想到的雜誌,都有對應的粉絲團或IG帳號,對吧?以前有時尚雜誌、媽媽雜誌,現在都變成一個又一個的素人分享,甚至連以前的專欄醫師作家也都出來「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
為什麼我選擇回到傳統行業?
常見的變現方法不外乎商業合作(俗稱業配)、團購、聯盟行銷。
以我目前配合的團購主中,我深知這些人賺多少錢,厲害的人真的是非常好轉,但我親身實際嘗試中,社群經營的團購要的不是你的粉絲有多少、流量或內容多厲害、甚至不是你對產品有獨到的見解,而是你多會叫賣、你你多會拉攏人心。
Randy 跟 Lulu 夫妻黨的經營上很專注在財富與關係這個大方向,財富指的是投資或房地產、關係則是親子教養、溝通表達。
但我們沒有商學院背景,更沒有心理師執照,在變現或獲利上,就形成極大的阻礙。
阻礙不只是粉絲的信任度,也可能單純是我們內心的信心度,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摸索與發想,所以我才提出了,要到房屋仲介公司上班,因為至少,我可以提供一個具體服務、實際商品,而仲介房屋這項服務是很多人,進行很多年的工作。
從老闆變回員工
超級不習慣。
與其抱怨,不如先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認為所有的創業或商業上的難題,答案不是想出的來,是賠錢或是撞牆得到的結果經驗。
因為Randy是換產業而不只是換公司,自己摸索只會讓自己,對這個產業失去信心。與其賠錢撞個頭破血流,不如低頭到西天取經,站在產業巨人的肩膀上來觀察整個產業。
一個產業的有上下游、有水平供應的服務商,有很多錢可以賺,像是建案代銷、建案廣告,唯獨房屋仲介我覺得是最艱難、最可以磨練心志的產工作。
自媒體創業為什麼困難?
對於所有想要從事 Youtuber 或經營社群的人,我都建議要從實業工作下手,而不是單純發發貼文、拍影片,提供內容是幫社群平台打工,而Facebook, Youtube 並不會直接給創作者足夠的經費與條件成長。
但領薪水有領薪水的苦、舊有框架或體制苦與辛勞,只有當事人體會,下一篇我要分享《房產部落客 v.s 房產經紀人的商業模式》
對於正想要離職或者轉行的人,應該會有所啟發,如果你也是24-40歲的專業人才,對於投資或房地產相關議題有興趣,別忘了到我的Facebook 或 Instagram 逛逛或聊天,相信會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