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想賺錢先選對產業,從數據看如何賺大錢】

書籍推薦:為什麼不該相信直覺 Don't trust your gut

內文取材於萬維綱講《別相信直覺》 多數人選科系或做生意,都是從興趣、理想切入,書中舉例從統計來看,美國女生要拿大學獎學金,練賽艇的比率是1:2,練田徑則是1:64 從競爭性就差很多了

賺錢也是,如果你要當 #賺大錢 那老闆幾乎是唯一途徑,榜上有名的 #賀野人 沒有人是靠薪資的;而要活下來的老闆又幾乎統計上有些規律

常見的餐飲手搖、衣服雜貨,越是熱門的行業失敗率越高,要嘛不賺錢、要嘛累個半死。

從興趣切入,妳的興趣或專長也會是多數人的,競爭都是無限大,導致從成功率來看的話當老闆是個不切實際的選擇,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會是郭台銘(中頭獎的機率)

到底有沒有成功率比較高的行業?

書裡交叉比對成功率跟成功後的獲利:得出了幾種行業,跟我觀察有些類似:像是房地產、投資、車商、品牌、批發、專業機構,

這些產業可能很無聊或者資本要大、又或者不是你的興趣所在。所以理想跟現實怎麼平衡?

但在台灣房地產是重點,所有人都有住的需求,只要你不是科技業或外銷,房市景氣等同內需消費力,搞不懂房市邏輯,絕對被市場巴到叫阿罵

聽起來我好像鼓吹炒房,但只是來自一個生活體驗:

兩間早午餐店,一間新開裝潢美、好吃但貴、一間老店的很普通甚至難吃但便宜,結果幾個月後結果好吃、裝潢漂亮的倒了。

不怎樣的店沒有裝潢成本、店家就是住家,員工都是自己人,做多少賺多少,光房租就贏多少了

台灣又都是遍地都是二代,傳產製造、貿易批發、老店名店的二代,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家業,沒有資源,只要存到第一桶金,我全部建議–買房子。

(這句話超打臉我自己 以前我是憤青XD)

但最近不是流行一句話嗎?憑什麼寒窗苦讀十年、創業拼命十年,可以跟別人三代積累比拚?人家是全家都在拚欸

身為一個創業新手,前幾年我都在摸索跟學習,存錢、存經驗,如果有幸活下來或者你上班族加薪順利,在房價漲翻天的時候,房產仍是我認知到的普通人的致富密碼

說些好聽的,如果你會行銷、設計、懂網路或電商,那有機會做得比那些建商或老人房東還要更好上許多。

傳統房東的腦袋都不太好,根本不知道大家要什麼?我把 AirBnB 當電商在經營,流量、客單價觀念套進來,簡直如魚得水。

或者你需要一個店面,別看市區天價,,往郊區或新興區域看,買不起就談長約,控制成本都比擠市區好。[註1]

透過觀察房市、理解區域需求做生意,你會發現你從一個練田徑的變成滑船的,對手都變很弱,然後這塊餅又大到每個人都能吃。

反之如果你單純跟人拚業務、產品、行銷、品牌理念,那你面對的所有對手都是大聯盟等級的怪物,背後還有超強後援。

總之,房產不只是你的防火牆、更是準備起飛的飛機場。


註1:還是建議要有優先要有自住,爸媽的不算。如果頭期款都賺不到,那你也別創業了,回去上班吧。


想賺大錢,選對產業/萬維鋼

我認為理想人生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家人和朋友陪伴,如果幸運的話也許在某個領域取得一點成就,不一定非得發財。但如果你說你就是想賺錢,一般的高收入還不行,你必須成為比如說 Top 0.1% 的富人,那你應該怎麽辦呢?

這個目標比獲得博士學位可難多了。美國近年的數據,進入top0.1%意味著年收入至少達到150萬美元,或者總資產達到3600萬美元。要想白手起家達到這個水平,單憑尋常的努力、奮鬥、什麽好好學習高情商之類是遠遠不夠的。你可能需要很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這一講咱們說一個在現代社會發展壯大需要的思維:尋找「結構性機會」。


賽斯在《別相信直覺》這本書中列舉了很多數據,說明社會並不是完美的。它沒有充分競爭,也不是非常公平。它有一些結構性的缺陷——也可以說是結構性的特點。這意味著你在某些地方或者領域做事要比在另一些地方或者領域更容易成功。

舉個例子。美國高中生搞體育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拿大學獎學金,因為大學會優先錄取體育特長生。那如果你是個高中生,應該選哪個體育項目呢?如果你沒有結構性機會的意識,你可能以為什麽項目都可以,自己喜歡就行。實際完全不是這樣。

對男生來說,練體操是最好的選擇。全國練體操的男生大概有2000人,而大學在體操項目的錄取名額有100個,錄取率是20:1。對比之下,如果你選擇打排球,你就必須跟全國5萬多個男生爭奪不到300個名額,錄取比例是177:1。

其實女生更應該練體育。對女生來說,如果你練的是賽艇或者馬術,錄取率是2:1和3:1。如果你練的是田徑和保齡球,錄取率是64:1和94:1。足球、籃球和排球的錄取率則在40:1到50:1之間。

這個邏輯很清楚吧?同樣是奮鬥,有些項目的成功率是另一些項目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當然你不能說練哪個項目就練哪個項目,這跟天賦和家庭條件都有關系。但是,這個結構性機會的意識,你得有。你在選擇練什麽之前最好有點戰略思考。


回到這一講的主題,賺錢。賺錢的結構性機會是什麽呢?

美國top0.1%的這些富人之中,只有20%的人是主要靠工資收入就這麽有錢。他們一般是大企業的高管、球星、美式足球教練這種級別的。這不是一個很有指望的路線,成“財”率太低了。

大部分富人擁有自己的公司,財富是來自商業利潤。你得當老板才行。

如果讓你當老板,你會選擇做什麽生意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開餐館。的確有不少人開餐館發了財。賽斯的數據顯示top0.1%里有4471個人是開餐館的——但是,你要考慮到美國有超過21萬家餐館。開餐館的成財率只有2%。

其實餐館並不是一種很好的生意。大多數餐館都不怎麽賺錢,是個很辛苦的行業。關鍵你不能量產,每盤菜都是人的勞動,每張桌子都是固定成本;要好吃有特色就不能實現標準化開連鎖店,開了連鎖店就成了個標準化的成本遊戲……

不過餐館並不是最不容易賺錢的生意。最不容易賺錢——或者說最容易賠錢——的是那些看起來比較“性感”的生意。包括開唱片店、遊樂場、玩具店、書店、服裝店、化妝品和美容用品商店等等。這些是人們喜歡的店,但這些店的存活時間中位數一般都在2-4年,完了就倒閉了。對比之下,牙醫診所的平均存活時間是19.5年。

為什麽?因為這些店是很多人夢想中要開的店。音樂發燒友認為養活自己最好的辦法是開家唱片店,遊戲愛好者說我將來有錢了就開個遊戲店,專門賣玩具和電子遊戲。沒錯,你想開店不是因為這個店能賺很多錢,而是因為你喜歡。可是別人也喜歡。夢想領域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所以大部分都被淘汰了……你是在為夢想買單。

那你說我不考慮夢想,我只為賺錢,我不在乎有多苦多累多沒意思!這樣是不是就能賺錢呢?也不是。

美國有49000多家加油站,15000多家洗衣店,8000多家個人護理店……沒有人的夢想是這樣的生意,但是這些行業也不賺錢。這些,再加上建築設備承包商、住宅樓建設、汽車維修和保養、建築和住宅服務、裝修公司等等,這些行業的老板,幾乎沒有一個能進入top0.1%。

現實是絕大多數生意人都不是特別有錢。


那到底幹啥能賺錢呢?賽斯通過納稅記錄尋找真·賺錢的行業。

他設置了兩個搜索標準。第一,這個領域中至少有10%的老板,位於top0.1%,這意味著幹這行的成財率比較高;第二,這個領域中至少要有1500個老板進入了top0.1%,這意味著很多人走這條路走通了。

成功率又高,又有很多人在做,這麽好的行業都是啥呢?有六個領域符合賽斯的標準。

第一是房地產相關。你擁有房產出租也行,你幫人管理房產也好,或者你從事房產評估也行,房地產行業的確出富人。

第二是投資,也就是管理和投資別人的錢。

第三是汽車經銷商。

第四是獨立創作人,比如藝術家、表演者、作家。如果你真能在這一行謀生,你的成財率還是可以的——但是請注意,很多大學專業學的是藝術、表演和寫作的人後來並不能以此謀生,他們沒有被統計進來做分母。所以這一行的成功率可能被高估了。

第五是市場研究,比如做咨詢、寫商業報告。

第六是批發商,也就是從制造商那里進貨,再賣給零售商。

這些行業為什麽賺錢呢?尤其像什麽汽車經銷商、批發商,好像都默默無聞,你哪里知道這里面隱藏著很多富豪。

他們之所以能賺錢,是因為有護城河。


我們前面說的那些行業之所以不賺錢,根本原因是存在價格戰。你幹這行好不容易賺了點錢,別人一看你賺錢了就也來幹,你們互相競爭就只能壓價……經濟學規律要求你們把利潤壓低到幾乎是0,大家都不賺錢。

唱片店也好,洗衣店和加油站也好,這些事兒都不難,沒有門檻,你能幹別人也能幹,必然是充分競爭的。

而那六大賺錢行業則都有某種形式的壁壘——用巴菲特的話說叫「護城河」——以至於別人不能隨便進來競爭。

第一個護城河可能你沒想到,是法律。

美國有些法律的主觀意願可能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客觀現狀卻是保護了從業者的既得利益。

比如美國很多州的法律都規定,汽車不能由制造商直接經銷,必須由專門賣車的車行銷售。當然現在特斯拉是個例外,其他的車你基本都得從車行買。法律的目的可能是因為車行容易監管,但無形中的結果是車行不是你想開就開的,所以開起來的都賺錢了。

再比如啤酒批發商。法律規定啤酒公司不能自己分銷啤酒,必須把啤酒賣給有資格的批發商,再由批發商賣給各個商店和酒吧。結果啤酒批發是個特別賺錢的行業。

第二個護城河是技術門檻和規模。

投資和市場研究都有很高的門檻,沒有多年的嚴格訓練和專業經驗不可能做好,所以競爭對手少。你必須有很深的研究才能了解各個行業都是怎麽回事,才能寫出有價值的報告;而一旦你寫出了報告就能賣出很多份;別人很難用更便宜的價格奪走你這個業務。

第三個護城河是品牌。

為什麽有些藝術家很能賺錢?因為他有粉絲。可能換一個人唱歌唱得也很好,可是粉絲只買他的賬。

那你說像運動鞋行業也有品牌,為什麽沒有培養出很多富豪來呢?因為這種品牌行業里都是大公司。大公司可以雇最好的人,研發最好的產品,搞最好的廣告營銷,小公司難以競爭。

這就引出了下一個護城河:本地化。

本地化能確保大公司不會進來跟你競爭。賽斯說房地產市場就是個非常本地化的市場。我不了解其中的細節,但是房地產似乎是個強龍壓不過地頭蛇的行業,比如你可能得跟當地政客有比較好的關系才能做好。汽車經銷商也是這樣,法律就不允許巨頭到處開連鎖店。

啤酒批發之所以特別賺錢,也有本地化的因素:你得跟本地的零售商有很好的私人關系才行。如果有很多家酒店專門從你這里拿貨,你基本上就是躺著賺錢,每天的工作只是看看無聊的報表。

總結來說,大多數行業不制造富豪,你以為很能賺錢的行業其實很難賺錢,有些真正賺錢的行業非常不顯眼。媒體上喜歡報道的發財故事,像幾個年輕人創業,憑借一個好主意就能坐擁幾十億身價,那沒有典型意義。很多真正的富人是隱形的。

當然,中國的市場結構肯定跟美國不一樣,但這個道理是相同的:要想賺取高額利潤,你就得有某種護城河。

你說想進top 0.1%,賽斯先問你三個問題:

1. 你有自己的企業嗎?

2. 你的企業是否能避免簡單的價格競爭?

3. 你的企業是否可以不受巨頭的打壓?

這三個問題中只要有一個的答案是否定的,你就不太可能進入top 0.1%。

那你說我不會什麽特殊才藝,也沒有特別的關系,我們那的啤酒批發商和汽車經銷商也不願意把生意轉讓給我,我怎麽才能成為富豪?

我哪知道。沒有任何專欄能教你成為富豪。其實我們這一講真正的道理只是尋找結構性機會而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